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中心>媒体报道>详细内容

全力以赴,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

发布时间:2023/01/20 点击数: 【字体:

走进云浮市人民医院,作为新冠救治“前哨”的急诊科,已不似一个月前那般繁忙。而重症病房的医务人员,仍在全力以赴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。

从发热门诊高峰到急诊高峰,再到重症救治,随着形势不断变化,云浮市人民医院迅速调整工作重心,将工作重点转向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。

“我们迅速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,并实行全院‘一张床’,最大化整合资源,确保做到应设尽设、应开尽开、应收尽收、应治尽治,牢牢守住患者生命健康防线。”云浮市政协副主席、云浮市人民医院院长苏全喜说。

自防疫政策调整以来,云浮市人民医院倾全院之力,将全院重症病床扩充到了104张。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,三级医院要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%,而云浮市人民医院目前综合ICU和专科ICU的重症床位总和就已经达到了13%,成为全市收治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。

   南方+ 张梓楠 拍摄

“不惜一切救治重症患者”

在重症医学科(综合ICU),病房内整齐地摆放着十多张病床,仪器滴滴作响,医务人员脚步匆忙,为患者进行换药、翻身、拍背、俯卧位通气等操作。

这里是全院重症资源配置最高的病区,收的也是全院最危重的病人。由于重症患者大多年龄大、病情重、恢复慢,医务人员面临不小挑战。

   南方+ 张梓楠 拍摄
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(试行第十版)中提到,普通型,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、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,重型和危重型病例,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,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,而且是要求“应趴尽趴”。

为患者翻一次身,可不是一个容易活,需要多人协助才能完成。“三、二、一!”四五名医务人员将患者抬至床的一侧,共同将患者的身体翻转过来。

“大家都是不惜一切去救治重症患者。”云浮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人陈少武介绍。

心内科临危受命,成为收治重症患者的“主战场”

清晨,朦朦胧胧的光照进云浮市人民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(CCU),心血管内科(以下简称“心内科”)主任廖尚宇和副主任梁家志正在进行医护查房,仔细为病人进行体查。

近期,医院急诊就诊人数和肺部CT检查的人数突增。院领导做好预案准备工作,考虑到当时综合ICU还有很多未感染的重症患者,而心内科的病房面积大且通风较好,便让CCU负责合并新冠感染的危重患者的收治工作。

“作为收治合并新冠感染的重症患者的‘主战场’,心内科可以说是临危受命。”梁家志说。

在CCU,大多是年龄较大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,一位年仅16岁的小女孩受到了医务人员的特别关照。“你别太担心了,放松一点,如果想爸爸妈妈了,可以用手机给他们打电话和视频,有什么需要随时和我们说。”心内科护师谭海燕一边帮小女孩的头发捋到脸颊两侧,一边轻声安慰她。

   南方+ 张梓楠 拍摄

谭海燕说,这是心内科年龄最小的一位患者,因为父母不在身边,这样的场面她可能也是第一次见,所以会着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。

尽管医务人员的工作时常处于一个超负荷的状态,但对于患者的关照丝毫没有减少。“目前CCU上呼吸机的病人明显少了,设备、药物等资源配备已经跟上,感染新冠病毒后康复的医务人员也大部分回归岗位,缓解了人力资源的压力。”梁家志说。

全院“一张床”,确保重症患者“应收尽收”

为了集中力量救治重症患者,云浮市人民医院实行全院“一张床”,除了综合ICU和CCU,还有6个ICU病区。事实上,有些ICU病区收治的患者已经和综合ICU没有区别了,因此很多问题都要靠院内人员齐心协力、共同协作来完成。

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(以下简称“呼吸科”)主任医师、云浮市人民医院新冠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组长汪利华介绍,医院将患者分为轻型、中型、重型、危重型,分别收治到不同科室。

其中,危重症的患者,集中收治在综合ICU、心内科CCU、呼吸科、全科医学科;重型但不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,收治在神经内科、消化内科、肾内科等内科系统的科室;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轻型、中型的患者,收治在外科系统的科室,并派驻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内科大夫进驻和查房。

   南方+ 张梓楠 拍摄

由于床位紧张,针对病情比较危重但无法收治到ICU的患者,云浮市人民医院建立了专家巡诊制度,各科室会将患者的病情集中发到群内,由重症医学科、心内科、影像科、神经内科、呼吸科等专家集中讨论,并现场进行查房。

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,我作为一名医生的角色一直不变。”云浮市人民医院感染科负责人、新冠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成员李伙桂说。

尽管经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,医务人员仍每时每刻关心患者病情,极尽所能确保危重患者救治,对每一个生命都不抛弃、不放弃。


终审:超管
×

用户登录